兵马俑是如何制作的?
秦始皇死后留下的陵墓工程浩大,堪称中国历史规模最大的,保存最完好的帝王墓葬。几十年来,随着不断的考古发掘,考古队先后发掘了3个大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,出土了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。
已经出土的兵马俑,全部与真人大小相当,而且面部表情非常丰富,没有一个相同的出现。有历史学者曾大胆的提出,兵马俑里面是不是用真正的士兵雕塑而成?不过这个推论很快就被否定了,因为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,兵马俑坑顶塌陷将很多兵马俑砸毁,在这些破损的兵马俑中,考古队并没有发现尸体。
那么兵马俑这种真人大小,极具仿真效果的雕塑技术从何而来?为何在秦朝之前,从来没有过这种技术?
现代考古发现的秦朝以前雕塑,大部分都是小型雕塑,而且人物全部带有夸张的风格,像兵马俑这样仿照真人大小、风格的雕塑,从来没有出现过,兵马俑的雕塑技术好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!
来自美国的考古历史学家卢卡斯·尼,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,认为兵马俑建造的技术很可能来自欧洲的古希腊。他说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221年)时期,正是欧洲的古希腊时代(公元前800年-公元前146年)!
在古希腊的考古中,曾经出土了大量的写实风格的雕塑,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风格非常类似。他认为在公元4世纪,西方号称“征服王”的亚历山大大帝,在征服了古希腊地区之后,他继续一路向东,攻占波斯帝国,随后进军中亚和印度地区。
有史料显示,在这段时间,亚历山大帝国曾与中国的政权有过接触。秦始皇博物馆考古专家李秀珍教授说过:“有证据显示,中国与欧洲的最早交流,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,这要比目前的记录提早了很多。”
秦始皇时期,秦朝与西方欧洲人接触的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,但在秦始皇陵园陪葬墓中,考古队确实发现了符合西亚人特征的头骨。这也许能够在侧面证明,当年在秦始皇陵墓修建过程中,有来自古希腊掌握塑像技术的工匠,这些人甚至直接在秦国培训了本地工匠。
当然,最令人信服的证据,仍沉睡在秦始皇陵久远的泥土之下,等待着我们去探索,追溯那生长出我们的千年前的根。
兵马俑的资料?
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。古代实行人殉,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,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。兵马俑即用陶土制成兵马(战车、战马、士兵)形状的殉葬品。
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,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,军吏又有低级、中级、高级之别。一般士兵不戴冠,而军吏戴冠,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,甚至铠甲也有区别。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、骑兵、车兵三类。根据实战需要,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。
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,平均身高1.80米左右,最高的1.90米以上,陶马高1.72米,长2.03米。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,有弓、弩、箭镞、铍、矛、戈、殳、剑、弯刀和钺,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,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。军吏头戴长冠,数量比武将多。秦俑的脸型、身材、表情、眉毛、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。
兵马俑的塑造,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,手法细腻、明快。每个陶俑的装束、神态都不一样。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,手势也各不相同,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。从他们的装束、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,是步兵还是骑兵。总体而言,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,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。
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。兵马俑的塑造,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,艺术手法细腻、明快。陶俑装束、神态都不一样。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,手势也各不相同,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。从它们的装束、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,是步兵还是骑兵。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,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。身高达1.96米的将军俑,巍然直立,凝神沉思,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。那个武士俑,头微微抬起,两眼直视前方,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。那个身披铠甲,右手执长矛,左手按车的武士,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。总之,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。
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,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,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。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、矛、戟、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、箭头等。据化验数据表明,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,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,依然刀锋锐利,闪闪发光,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,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。
这是古典写实主义的巨大魅力,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没两千多年的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页,在某种程度上可谓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的神秘篇章
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内,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的重要部分,由上千尊陶制的兵马俑组成,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艺术珍品和世界考古学的奇迹之一。
兵马俑的发现
兵马俑最早发现于1974年,当时一些农民在夯土挖井时发现了这些古墓遗迹。
兵马俑的数量和种类
目前已发现的兵马俑数量已达到800余件,包括士兵、武将、车马等各种形态,还有各种生动的动物形象,如马、凤凰、龙、鸟等等。
兵马俑的历史和背景
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威权,建设万世之功而制造的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,他希望延续这个大一统的宏图,也希望在来世得到更长远的统治。因此他建了一个覆盖380多平方米的地下帝陵,其中的兵马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兵马俑就是为了保护秦始皇陵而制作的。
兵马俑的特点
兵马俑造型逼真、雕工精细,细节处理生动自然,能够反映出秦时期的文化和军事风貌。此外,兵马俑的武器、战车等器物也得以很好的保存,对研究明代军事、工艺、装饰、制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。
兵马俑的保护
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巨大的国内外关注,也遭受了残害与掠夺。因此,为了保护兵马俑,中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,如建设了一座博物馆来展示这些文物,修建了地下水系统以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陷,以及采取了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。
兵马俑,即秦始皇陵兵马俑,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,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,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.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。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。古代施行人殉,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,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。兵马俑即制成兵马(战车、战马、士兵)形状的殉葬品。
1961年3月4日,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,是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。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,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。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,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、杀殉的多达5千余人。
秦始皇陵中的跪射俑
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,强调“明德保民”。周礼的诞生和推行,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,但并未根绝。到了春秋时期,列国争霸,时代动荡,人殉复燃。战国时期,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。秦献公元年(前381年)“止纵死”,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。
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,出现以俑殉葬,即用陶木俑等来代替人殉。“俑”的本意就是人殉,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,“俑”便成了墓葬中陶塑、石雕、人像的专有名词。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,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。秦俑之所以在规模、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,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,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。
标签: 秦始皇兵马俑